发布日期:2024-10-04 12:34 点击次数:56
图片来源:pexels
如果说2023年是由ChatGPT引发的AI元年,那2024年完全可以称为AI智能硬件的元年。
2023年底,前苹果高管夫妇创立的Humane公司推出了Ai Pin。2024年,初原百度智能家居硬件总经理吕骋创立公司并推出了Rabbit R1,两款产品以“盒子”的新颖形式,成为了最受关注的应用大模型的AI硬件设备。《时代》杂志更是在Ai Pin尚未正式发货前,就将其列入了“2023最佳发明”榜单。
但很快,AI硬件的幻灭来的更加迅速。Ai Pin和Rabbit R1在2024年初正式发货后不到一个月,就因为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被各路媒体骂的体无完肤,彻底成为了“出道即巅峰”的失败试验品。
而在最近,AI眼镜正在随着新一波AI硬件浪潮滚滚而来。Ray-Ban Meta作为AI设备领域的第一款销量达到百万的硬件产品,正在引领着包括Solos、李未可、蜂巢科技、闪极冲向AI眼镜的主战场。而在这些公司的背后,有着包括腾讯、字节、小米等大厂的提前布局。
时过半年,从这些AI硬件上的失败和成功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点或者趋势,也许还不够全面,但相信已经有了足够的参考价值。
急于求成的试制品成了被拍在沙滩上的先驱
回顾AI硬件成为热点的开始,又要从一个明星创业者的故事讲起。
2023年11月,美国科技公司Humane发布了可穿戴智能设备——Ai Pin。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和搭载GPT大模型等特点,快速在网络上获得广泛关注。
作为一款足够先锋的产品,Ai Pin舍弃了以往多年消费电子最常见的屏幕+触控的逻辑,转而去开辟了一套全新的投影+语音的交互方式。产品本身以磁吸的形式佩戴在用户的衣服上,通过投影来进行信息展示,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操作产品进行通话、音乐播放、拍照录像等功能。售价699美元,AI订阅费每月24美元。
在发布之后,《时代》杂志便将Ai Pin列入了“2023最佳发明”榜单。在这背后,Humane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能够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离不开创始人、投资人的“明星光环”。乔德里和邦吉奥诺是一对夫妻,均来自苹果公司,乔德里曾是苹果人机界面团队的设计总监,邦吉奥诺则曾是苹果操作系统的主管,投资方则包括如今大红大紫的Sam Altman和大名鼎鼎的微软。
可以说,在上市之前Ai Pin凭借产品层面的“高概念”,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但很快,在2024年3月开始发货后,Ai Pin获得了潮水般的质疑。
作为硬件的主打功能,Ai Pin的投影承担着最主要的对外展示信息能力。但很快,评测机构和个人用户都发现,Ai Pin的投影功能实际几乎不可用。由于本身亮度过低,在室外乃至于部分室内场景,用户根本看不清投影出来的信息。
在AI表现上,Ai Pin也被认为“过于迟钝”。在官方演示中十分顺畅的图像识别功能,实际需要10秒钟才能够完成,有时候过了十几秒,用户还会得到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
老牌科技媒体The Verge对于Ai Pin的看法是,“这东西可能不会很快取代你的手机,也许永远也不会。”
一位在科技行业创业公司的CEO告诉钛媒体APP:“从产品层面Ai Pin就是不太可行的,这种体积和功耗限制下的投影,当前技术下能够达到的最大亮度是多少、实际日常使用需要亮度是多少,通过计算是完全可以得知的,明眼人都知道,这事不可能做到。”
随后,市场很快给到了Humane应得的“打脸”。最新数据显示,AI Pin的出货量约为10000台,这仅达到了Humane计划的十分之一。而根据The Verge的消息,除去预售和刚刚开售的4月,2024年5月到8月,Ai Pin的退货量大约为1000台。这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的用户选择退货Ai Pin,退货量甚至要高于同期的销量。
对于最新的报道,Humane发言人回应称这些数字存在“不准确的地方”,但拒绝透露具体的细节。不过从人事变动上,不难看出Humane正在经历一场危机。综合最新的报道,包括客户体验总监Tori Geiken、前副总裁Jeremy Werner、前首席技术官Patrick Gates和产品工程主管Ken Kocienda都已离开公司。
一位前可穿戴设备研发工程师告诉钛媒体APP,在消费电子行业,看似完美的故事往往不会有好结果。Ai Pin本身有着足够好的投资、团队,但产品显然是有着很大程度“赌”的成分。
相比于期待一步登天的Ai Pin,Rabbit R1的故事似乎更现实、更接地气一点。不同于Ai Pin通过投影的方式,天马行空的实现创意,Rabbit R1似乎规规矩矩的,给出了一个AI盒子应有的样子。
2024年1月10日,前百度智能家居硬件总经理、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发布了Rabbit R1。Rabbit R1本身大小就像一个音乐播放器一样,在绑定Uber、Spotify等账号后,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操作播放音乐、打车、订餐、规划旅行等。
依托大模型能力,Rabbit R1还具备视觉识别功能,可以识别冰箱里的食物并为用户规划低热量晚餐做法。利用自家独有的大型动作模型(LAM),机器学习并重复用户在PC端的操作,用户只需发出语音指令,Rabbit R1就能像机器人一样理解并重复用户此前的操作。
从形式上,Rabbit R1并非一款像Ai Pin一样挂在胸口的可穿戴设备,但从其设计理念上可以看出,这几乎就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试制品”。
吕骋在此前的视频对话中表示,由于当前芯片和主板技术的限制,Rabbit R1的大小,只能达到“半个iPhone Pro Max的程度”,未来的Rabbit产品形态可能会更加小巧,可以集成在TWS耳机上,或者以智能手表的形式出现。
从市场反馈来看,Rabbit R1刚上市时的表现可以说是打引号的“喜忧参半”。
喜是指,Rabbit R1优于售价更高的Ai Pin,且没有投影亮度过低的硬伤,起码还让人保留了一丝后期OTA改善的期待。综合媒体的反馈,Rabbit R1已经能够完成对常规问题的回答、播放音乐、打车、订餐、识别用户面前食物的种类并给出烹饪建议。忧是指,Rabbit R1的使用体验并不足以支撑外界的期待。
知名评测博主Marques Brownlee(MKBHD)对Rabbit R1的评价是:花了200美元,不知道用来干啥。有些博主则指出,Rabbit R1的续航只有4小时,完全不够用。
安卓操作系统领域的专家Mishaal Rahman则坦言,Rabbit R1几乎没有安卓手机做不到的事情:可以与大语言模型 (LLM) 对话以获得问题的答案、给一个物体拍照以获取有关它的信息、从Spotify播放音乐、向从Uber打车,或者从 Doordash订餐,但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了。
雪上加霜的是,很快Rabbit R1被外界指出是“安卓套壳”。
在此之前,吕骋曾经表示,我们搭载的是全新操作系统Rabbit OS,比安卓好数倍。但在2024年5月1日,Mishaal Rahman发文表示,Rabbit R1内部运行Android系统,其整个界面都由安卓应用提供支持。他还成功的把Rabbit R1“移植”到了安卓系统,甚至在谷歌Pixel 6a手机上就能运行。
随后,有用户反向操作,在Rabbit R1安装并成功运行了安卓应用。随后The Verge等外媒非常犀利地点评道:这就是“套壳安卓”,AI正处于Juicero时代(注:Juicero:一款“智商税”榨汁机,现指不必要的复杂技术创新、价格过高和过度炒作)。
随后吕骋回应称,大多数非iOS消费设备都以经过修改的AOSP作为客户端运行,而R1是具有非常定制的AOSP(Android 开源项目,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和较低级别的固件修改而成的。但Rabbit R1的界面不是安卓应用,它使用的大模型(LLM)在云端运行。
关于Rabbit R1是否套壳,或许还存在争议。但从市场反馈来看,Rabbit R1也像Ai Pin一样陷入了瓶颈。根据2024年4月24日的发布会介绍,开售24小时内,售价199美元的Rabbit R1就卖出了1万台,至今已卖出了超过10万台。但从5月到8月初,再没有任何关于Rabbit R1的销量更多的信息。
Rabbit官方于2024年8月8日上传的介绍视频中表示,已经收到了各评测中的意见,事实上在开售前Rabbit已经知道会有这些批评,目前正在全力解决这些问题。为此Rabbit将通过OTA的方式解决部分已存在的问题,包括续航时间从4小时提升至1整天。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条Rabbit发布的官方视频,在油管就很不“科技范”的没有开放评论,就如他们此前的官方视频一样。
应该说,无论是Ai Pin还是Rabbit R1,哪怕未来再有翻身的机会,他们的初代产品也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AI硬件的失败者了:产品体验拉胯、功能上没有超过现有手机的部分、还存在着“套壳”嫌疑,显然没能撑起此前外界对其“接棒智能手机”的期待。哪怕Sam Altman和微软再有钱,应该也不会考虑继续加注了。
一位科技行业投资人告诉钛媒体APP,无论Ai Pin还是Rabbit R1,本质上都只能实现部分功能上对手机的替代,而无法实现完全的取代。且从实现效果、销量来看,目前都还是不尽人意,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可移动的“智能音箱”。
“现在行业都比较现实,几万的销量完全不够听个响,没有销量一切都是空谈。”
此前IDC副总裁Francisco Jeronimo的说法也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他表示,用户在使用AI时是否需要一种全新的硬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这些想法本身有其优点,但现实是,消费者并不需要这些设备,他们需要智能手机。”
不起眼的时尚品牌点燃即将到来的“百镜大战”
相比Ai Pin、Rabbit R1这样被寄予厚望,但却连续翻车的“AI盒子”,另一个赛道正在凭借大爆品Ray-Ban Meta的风靡,迅速成为AI硬件新的主战场,那就是AI眼镜。
早在2021年9月,雷朋就和Facebook(那时还没改名叫Meta)联名发布了初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当时的产品非常简单,在原有的太阳镜上加入上了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支持30秒录像、接听电话、听音乐等功能,售价仍保持在相对于Ray-Ban并不夸张的299美元,就化身为了一块普通的智能眼镜。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从2021年9月到2023年2月,Ray-Ban Stories一共售出了约30万副 ,但月活跃用户只有27000名,也就是不到总量的10%,显然这并不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但在随后,Ray-Ban Meta的推出,直接扭转了初代产品的颓势。2023年9月,此时已经改名Meta的Facebook,推出了Ray-Ban Meta。续航时间提升至4-6小时,升级了音频体验,起售价仍为299美元起。
相比于前代Ray-Ban Stories,Ray-Ban Meta显然更具野心也更加主打性价比。产品不但搭载了高通骁龙AR1平台,还提供了完全免费的AI功能(2024年4月上线)。结合摄像头,Ray-Ban Meta可以回答用户的问题,比如当摄像头瞄准破损的水管时,用户问“如何修理它”时,AI能够马上理解这个“它”指的就是破损的水管,并给出解决方案。
从市场的反馈来看,Ray-Ban Meta不但可以说是好,而且是突破了人们对于一副智能眼镜的想象。据The Verge预测,Ray-Ban Meta前三个季度已经卖出了100万副,是目前销量最高的AI硬件。横向对比,相当于2023全球AR眼镜的销量的2倍,或是Apple Vision Pro年出货量的2倍。
具体到成本方面,根据Wellsenn XR的分析,Ray Ban Meta的综合硬件成本约为164美元,占售价的不到60%。其中SoC占34%、ROM+RAM占7%、OEM占9%、摄像头占5%、电池占4%、PCB占4%、声学部件占3%。考虑到Ray-Ban Meta还是一款初代AI产品,未来的利润空间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国金证券发布研报认为,2024年Ray-Ban Meta年化销量或达200万台。考虑到目前AI功能仅限美国和加拿大用户使用,若未来区域、语言推广至全球,对应年销量或超600万台。而眼镜作为最便携的可穿戴设备、距离人眼最近的设备,伴随AI加成,未来行业有望突破千万级销量。
面对Ray-Ban Meta的火爆破圈,近年来受困于手机、PC、元宇宙持续低迷的科技行业,显然不会放过这次借AI东山再起的机会。
得益于现有的Ray-Ban Meta路径,如今包括原天猫精灵产品总经理创立的李未可、米家智能眼镜合作方蜂巢科技、中国香港的Solos、知名充电品牌闪极都已经发布了搭载大模型功能的AI眼镜。在这些公司背后,仅就公布的投资消息显示,阿里、腾讯、小米、字节等大厂都已经入局AI眼镜赛道。
其他厂商方面,华为目前已经有了两代音频眼镜、考虑到厂商的习惯,以及本身早就有盘古大模型作为储备,入局AI眼镜这一赛道应该只是时间问题。另外有消息传出,曾经的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他新创办的细红线公司也有计划推出AI眼镜产品。
从时间线来看,2024年4月李未可推出了国内首款搭载AI大模型的Al眼镜:Meta Lens Chat Al眼镜。产品售价699元,重量仅38g,除了接打电话听歌,用户可使用语音交互让AI助理帮助解决工作&日程安排,开启百科问答、学习辅助、英文翻译、语音导航及音乐娱乐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李未可的创始人茹忆曾是阿里AI实验室智能终端负责人、天猫精灵硬件&产品总经理,技术团队大部分也来自天猫精灵团队,公司成立仅三个月便拿下字节跳动的融资。渠道方面,李未可已经与国内一些眼镜连锁店开展了合作,并且在近期打通了B端文旅方面的业务,单笔出货超过了5万台(非单一品类)。
2024年6月,Solos推出了Solos AirGo Vision,定价249美元,成为了业界首款搭载GPT-4o技术的智能眼镜。与Ray-Ban Meta一样,产品加入了摄像头。在此之前,Solos 还具有不带摄像头版本的眼镜,包括专为运动设计的框型,具有多元化的设计算是其重要的特点。
2024年8月,蜂巢科技也就是此前小米推出的米家眼镜相机、米家音频眼镜的合作方,推出了首款自有品牌产品,主打AI功能的智能眼镜——界环AI音频眼镜,起售价699元。相比于其他家的产品,界环AI音频眼镜经过了此前米家品牌2代产品的迭代,最轻的全钛飞行员款(不含镜片)重量只有30.7g,并具有“8框14色”可选,就钛媒体APP的实际体验来看,佩戴感受较好。AI方面,界环AI音频眼镜的主要功能包括AI畅聊、面对面翻译和AI通知播报。背后采用了多个大模型,可以根据不同功能进行调用,其中就包括百川、通义千问等大厂产品。
除此之外,此前因充电产品而为人所知的品牌闪极也推出了闪极智能拍摄眼镜A1,产品带有一枚摄像头支持拍摄功能和多模态AI,目前尚未发售,预售价999元。
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研报显示,目前有大量公司正涌入AI眼镜赛道。蜂巢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夏勇峰此前也曾告诉钛媒体APP,如今国内类似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项目超过20个,接下来智能硬件行业很有可能会出现“百镜大战”的情况。
做减法,未必不是更好的智能产品
综合此前从业界了解的情况钛媒体APP认为,Ray-Ban Meta火爆乃至于AI眼镜成为智能硬件行业的新热点,本质上有着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在这其中,首先是价格不会比传统的墨镜眼镜贵太多。Ray-Ban Meta的售价是299美元,而一幅普通的Ray-Ban墨镜价格也要250美元左右起步。国内方面,李未可和界环AI眼镜都是699元起售,相比于商场里常见的LOHO、JINS等眼镜店里的非智能产品基本上是持平或者略高。
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选择AI墨镜或者眼镜,无论是可以多了一个镜头可以拍摄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还是可以播放音乐、刷视频,大部分人都认可能够“值回票价”,对于AI功能就会比较宽容。
反观Ai Pin、Rabbit R1,本身除了AI别的都做不了,用户就会想尽办法挑战它的“AI”。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即便是最顶级的AI,短期内还是很难完全满足用户苛刻的要求。
除此之外,无论是Ray-Ban Meta还是国产品牌的产品,产品的品牌价值、外形设计、佩戴体验也都是至关重要的。有厂商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不做AR眼镜,很大程度就是AR眼镜的显示效果、重量、价格都达不到预期。AI眼镜本身从产品层面更接近日常使用的普通眼镜,用户的学习成本很低。
另外钛媒体APP从行业得到的共识是,无论墨镜还是眼镜、是否加入摄像头,先成为一款好眼镜,都是做好智能眼镜的前提。
第二,是AI+眼镜的组合本身具有较高的天花板。根据蜂巢科技提供的用户调研数据,此前自家音频眼镜的用户平均日均佩戴时长高达7小时,使用时长也达到了4.2小时,最活跃的5000个用户,每天平均佩戴时长是10.7个小时,其媒体使用时长超过7.7个小时。和任何一种消费电子设备相比,智能眼镜都具有更高比例的重度用户,而这是业界很多人认为AI设备能够成立的前提。
在此之上,本身眼镜的用户基数也足够大。根据世卫组织和国家卫健委的数据,世界和国内约有26亿和7亿人配戴眼镜,另外也有一些非近视用户会选择佩戴平光眼镜作为防蓝光的设备使用。应该说起码在短期内,“眼镜人口”的天花板还足够高。
除此之外,当然就是AI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可预见的尽头。此前蜂巢科技曾经和钛媒体APP表示,未来AI眼镜上能做的很多,终极目标就是“解放用户用手机的手”。而在这之前能够看到的、可以在不远的未来实现的功能,就包括主动式的AI服务:类似预设一支股票的价格,到达价格立刻通知用户并搜集分析师的看法供参考,都是不难实现的功能。
在此之前,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都表示过对于智能眼镜未来的看好。Meta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表示,智能眼镜将会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手机版本。
比尔·盖茨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扩散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耳机和智能眼镜将成为人工智能硬件的两个关键领域。
他认为,耳机不仅仅是音频播放设备,因为它们将增加音频功能,消除噪音,提高音质,并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媒介;智能眼镜可以将视频内容投射到用户的视野中,开辟人机交互的新形式。这些设备的开发将使个人智能代理能够超越传统的人类助理,因为他们可以跟踪和阅读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提供持续的帮助。
“尽管我们已经在数字系统中披露了许多个人信息,但如果人工智能助理能够总结会议或协助后续事项,那么人工智能助理的价值将是巨大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AI眼镜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其中主要在于可能存在的低价竞争问题,目前在电商平台配资杠杆,百元级别的音频眼镜甚至都可以在关键词中加入AI的标签,可见如果只是追求又或者没有,那AI眼镜的行业门槛显然还不够高。各个厂商想要更好的发展,还是要把自己的AI内功修炼起来,尽快实现差异化。
Powered by 财盛证券_实盘配资_炒股配资杠杆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